OpenAI 在官网正式披露自研芯片进展
发布时间:2025-10-14 16:35:25来源:
2025 年 10 月 13 日,OpenAI 在官网正式披露自研芯片进展,抛出一枚震撼科技圈的 “重磅炸弹”—— 与博通联合开发定制 AI 加速器,计划 2026 年下半年启动部署,2029 年底完成总计 10 吉瓦的算力基建落地。这一消息直接推动博通股价当日飙升近 10%,市值突破 1.68 万亿美元,跃居半导体行业第二位。
而更令人瞩目的是芯片本身的技术定位:采用台积电最先进的 A16 埃米级工艺(即 1.6 纳米制程),专为旗下 AI 视频生成工具 Sora 量身打造。作为台积电首次迈入埃级生产节点的标杆工艺,A16 融合了超级电轨架构与纳米片晶体管技术,相比 2nm 工艺实现 8-10% 的速度提升、15-20% 的功耗降低,芯片密度更是提升 1.1 倍,堪称当前数据中心芯片的 “性能天花板”。
二、技术解码:埃米级工艺背后的三重突破
OpenAI 首颗自研芯片的竞争力,根植于台积电 A16 工艺与 OpenAI 算法的深度协同,核心突破体现在三个维度:
- 制程代际跨越:16 埃米(0.16 纳米)的精度实现了半导体工艺的历史性突破,通过背面供电网络(BSPDN)技术取消电源通孔,直接以背面接触传输电力,这一设计比英特尔 18A 工艺的供电效率更具优势。SemiAnalysis 分析师 Dylan Patel 指出,这种架构革新让芯片在高负载下仍能保持稳定性,完美适配 Sora 的视频渲染需求。
- 软硬协同优化:不同于通用 AI 芯片,该芯片将 OpenAI 在大模型训练中的经验直接融入硬件设计,例如针对视频生成的并行计算场景优化电路布局,使模型推理效率提升 30% 以上。这意味着 Sora 生成 4K 级视频的速度可能从当前的分钟级压缩至秒级。
- 网络架构革新:采用定制以太网替代传统 InfiniBand 网络,与博通的 AI 网络系统机架深度集成,解决了多芯片集群的通信延迟问题。OpenAI 透露,这种架构可支持算力从单节点向 10 吉瓦集群无缝扩展,为下一代多模态大模型铺路。
三、战略动因:摆脱 “算力卡脖子” 的生死战
OpenAI 押注自研芯片,本质是对算力危机的战略性回应。随着 ChatGPT 周活用户突破 8 亿,Sora 等新产品的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,公司算力消耗已从最初的 2 兆瓦飙升至 2 吉瓦,而未来目标更是直指 30 吉瓦。此前依赖英伟达、AMD 的采购模式暴露出明显短板:2024 年英伟达 H100 GPU 全球缺货导致 OpenAI 训练成本激增 40%,而 AMD 的 Instinct 系列虽能补充 6 吉瓦算力,仍无法满足长期扩张需求。
“这是公司层面的战略豪赌。”CEO 山姆・奥特曼的表态道出核心诉求 —— 通过自主设计 + 合作制造的模式,打破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。事实上,OpenAI 早在 2024 年 7 月就开始布局,大规模招聘谷歌 TPU 部门前成员,并与博通秘密洽谈芯片开发细节,此次官宣标志着两年筹备进入实质落地阶段。
四、行业震动:重塑 AI 芯片市场的 “三国杀”
OpenAI 的入场,正改写全球 AI 芯片市场的竞争格局:
- 对英伟达的直接挑战:博通合作方案中的以太网架构,直指英伟达 InfiniBand 网络的垄断地位。若 10 吉瓦算力集群顺利落地,将分流英伟达至少 20% 的高端数据中心芯片订单,此前英伟达为绑定 OpenAI 已承诺投资 1000 亿美元建设算力中心,如今面临 “为他人作嫁衣” 的风险。
- 台积电的产能争夺战:目前苹果已预订台积电 A16 工艺首批产能,OpenAI 的加入使 2026 年 A16 产能竞争白热化。行业预测,该工艺的产能缺口可能达到 40%,推高先进制程芯片的市场价格。
- 初创企业的生存挤压:对于专注 AI 芯片的初创公司而言,OpenAI 的技术储备与生态优势形成降维打击。已有三家硅谷初创企业宣布调整方向,转向边缘计算芯片等细分赛道。
五、隐忧与挑战:三年落地路上的三道坎
尽管蓝图宏伟,OpenAI 的芯片计划仍面临多重考验:
- 能源瓶颈:10 吉瓦算力集群的年耗电量相当于 50 万个家庭的用量,而当前全球数据中心电力供应紧张,仅美国就有 30% 的 AI 基建因电力不足延期。OpenAI 尚未公布具体的能源解决方案。
- 量产风险:台积电 A16 工艺的良率仍存不确定性,据供应链消息,初期良率可能不足 60%,这将导致芯片成本飙升至每颗 1.5 万美元以上,远超英伟达 H100 的 8000 美元均价。
- 生态适配:新芯片需重构现有模型的部署框架,OpenAI 需投入数千名工程师进行适配优化,若进度滞后,可能出现 “芯片造好但模型用不了” 的尴尬局面。
结语:AI 巨头的 “硬件独立宣言”
从依赖采购到自主设计,OpenAI 的芯片官宣不仅是一次技术布局,更是 AI 行业从 “软件驱动” 向 “软硬协同” 转型的标志。1.6 纳米工艺的突破、10 吉瓦算力的野心,背后是巨头对算力自主权的迫切争夺。
这场跨越三年的攻坚计划,若能如期落地,将彻底改变 AI 产业的成本结构与竞争规则;但若折戟沉沙,也可能耗尽 OpenAI 的资本储备。正如奥特曼所言:“基础设施的投入没有退路,这是构建强 AI 系统的必由之路。” 而整个科技行业都在等待答案:当 AI 巨头亲自下场造芯,算力革命的下一站将驶向何方?
(责编: admin)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